韩晓峰作客《委员关注》:营商环境的内伤在企业的“怕与担心”
作者:山东德衡(滨州)律师事务所 发布:2019-12-04
12月3日,滨州市政协和滨州电视台联合推出的电视访谈类节目《委员关注》48期聚焦《优化营商环境,建设富强滨州》。市政协委员、山东德衡(滨州)律师事务所主任韩晓峰受邀参加,从法律角度谈硬伤环境的硬伤、内伤及需要强化的内功,关键点在于解除企业等商事主体的“怕与担心”,全面约束执法随意性。
谈到营商环境的硬伤及内伤时,韩晓峰不仅要增加商事主体的“喜”与“渴望”,更要解除他们的“怕”与“担心”。环保、安监、公安、市场监管、司法,甚至税务、银行等这些掌握他们“生死”的单位部门,如果随意执法、任性作为,是营商环境的“剧毒”,是“一票否决项”,多少更优的措施都不能稀释其“毒性”。一是不管企业生死的野蛮执法。有的执法机构从单位的利益甚至自己的官位出发,以个人或单位不承担责任或不会受责任追究为原则进行执法。例如直接关停燃煤锅炉等,而不是去研读政策、按正常程序审批企业锅炉的改造。二是不管企业出路的简单执法。执法部门不仅仅是执法,“谁执法谁普法”是依法治国的要求,更多的应当是去帮助企业想办法,充分利用政策法规为企业带来福利,仅仅用关停来解决问题不利于发展大计。三是不管企业心态的粗暴执法。执法随意、任性,企业家战战兢兢,时刻担心企业被关停,无法专心搞经营。目标应该是在法律界限内,企业自由经营,执法者越界执法要“战战兢兢、如履薄冰”。
营商环境的内伤如何治,韩晓峰开出“法律药方”,一是执法者要有边界意识,不盲目执法不过分解读政策法规,对不确定的内容及时向省、中央有关部门请求解读,或者通过全国人大代表请求解读,以便正确地理解和正确的执行。二是执法者要有主动作为,关心关注本地企业的生存环境;关心关注市委、市政府花大力气招商引来的企业难以生存的原因;关心关注那些“先上车后补票”“边建设边审批”等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,给企业家吃上“定心丸”,不让企业家“战战兢兢”创业和发展。三是执法者要有滨州作风,改变工作作风,真正发挥“店小二精神”,担当作为、勇于奉献,真正为企业解决难题。